更新时间:2025-04-30 16:28:07点击:
4月28日,西南科技大学王丹副教授团队与广元市农科院专家携手走进果园,针对频发的落花落果问题开展专项调研,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“科技强心剂”。这是贯彻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“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”要求的生动实践,更是广元市农科院以问题为导向、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最新探索。
面对近期异常气候导致的蜂糖李产量波动,科研团队以“解剖麻雀”的精准度展开调研。王丹副教授团队俯身田间,逐一查看病果病枝,详细记录病虫害侵染痕迹、树体营养状况及田间管理细节,同步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。“我们发现部分植株存在真菌感染迹象,同时花期遭遇低温阴雨可能导致授粉不良,加上夏季修剪不到位,多重因素叠加引发落果。”王丹的分析直指问题核心。
广元市农科院水果所科研人员梁栋介绍,这已是双方今年第三次联合调研。近年来,该院建立“产业问题清单”制度,针对全市特色经果林发展中的共性难题,先后与西南科技大学、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“田间把脉问诊”,累计解决猕猴桃溃疡病、脆桃裂果等技术瓶颈10余项,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直接转化为田间地头的“丰收密码”。
调研现场变身 “实训课堂”,王丹副教授结合多年研究成果,为果农和基层农技人员量身定制夏季管理“四字诀”:
“剪”出通透:指导农户疏除弱果、畸形果,开展“开心形”修剪,将树冠透光率提升至30%以上,从源头上减少病害滋生;
“调”稳根基:针对川北丘陵区土壤特性,提出“有机肥为主、钾肥增色”的配方施肥方案,建议每亩增施腐熟农家肥,搭配硫酸钾;
“防”控结合:推广生物防治技术,现场演示性诱剂挂设、捕食螨释放等操作,倡导低毒农药“交替使用、精准施药”,将化学农药用量压减40%;
“备”战灾害:针对夏季暴雨频发隐患,指导完善果园排水系统,建议在树盘周围铺设防草布,降低裂果率和根腐病发生率。
“这些技术既科学又实用,跟着专家学管理,今年果子品质肯定差不了!”种植户捧着记满笔记的本子喜笑颜开。
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“对症治疗”,更是广元市农科院构建“技术研发—成果转化—产业升级”全链条服务体系的缩影。根据合作协议,双方将建立三大机制:
病害动态监测机制:在园区布设物联网监测设备,采集温湿度、病虫害数据,通过AI模型提前预警病害风险;
技术迭代创新机制:围绕蜂糖李“提质、增效、抗逆”目标,联合申报省级科技项目,重点攻关“抗逆品种选育”等课题;
示范园区共建机制:规划建设蜂糖李高品质示范园,集成推广“绿色防控+智慧农业+品牌培育”模式,预计带动周边农户亩均增收 1500 元以上。
“我们正探索‘科研团队+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’的四方联动模式,让科技服务像‘毛细血管’一样渗透到产业末梢。”广元市农科院负责人赵文表示,该院已在全市建成多个特色产业科技服务团队,培养“田秀才”“土专家”100余名,形成稳固的科技支撑格局。
蜂糖李产业的科技突围,是广元市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的生动注脚。作为秦巴山片区重要的特色农业产区,该市正以“品种改良、品质提升、品牌创建”为主线,将科技创新贯穿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全链条。“农业现代化,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。”王丹副教授的话道出了产学研协同的深层意义。当高校实验室的“高精尖”遇上田间地头的“急难愁”,当科研人员的“技术经”转化为农民群众的 “致富经”,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催生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。
从破解蜂糖李落果难题到构建现代果业体系,广元市农科院的实践证明:只有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在产业最需要的地方,让创新的活力涌动在田间地头,才能真正实现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,让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“金扁担”,为新时代更高水平“天府粮仓”建设写下生动注脚。